李 相諒

我的相片
台北, Taiwan

專門研究古代醫療技術與新砭石療法
台灣古法針灸第三代傳人
開設砭石獨家講座

中華砭石研究協會
http://www.bianstone.com/
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一段105號九樓之二
電話:+886 (02) 2550-9766
傳真:+886 (02) 2550-9745

2009年8月10日 星期一

課程資訊-古法針灸2009

2009年古法針灸臨床班課程接受報名


2009年砭石治療學一撥脈法即日開始報名


每一班僅十位名額。


詳情請電0935616846趙小姐報名

引用六千五百萬年前古人的新科技

針灸之母---砭石

欲了解砭石可進Googl或Yahoo查尋中華砭石研究協會

http://www.bianstone.com/index-s.htm

不要切除我-砭石治療學之一撥脈法治療膽石病方法

[摘要]目的:
如何運用「砭石治療學之一撥脈法」治療膽石病。方法:利用新砭石工具配合一撥脈法用在治療膽石病。效果:可瞬間緩解由膽石病產生的脹痛胸悶背痛頸緊轉動障礙等不適症狀。結論:「砭石治療學之一撥脈法」是俞胕一撥見病之應用理論的延續,對於治療膽石病引起的疼痛不適症狀,在臨床運用上有效,證明膽石病、運用獨特的砭石工具配合古代的「砭石治療學之一撥脈法」理論,具有臨床和推廣應用的價值。

前言:
膽石症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飲食架構不正確形成偏食的現象,發病率日漸上升、年齡層日漸下降,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也是當今威脅健康的三大「富貴病」之一,膽石病不是現代病,其實古代人早就有患膽石病記載,如黃帝內經書中敘述的「膽瘅」病與膽石病膽囊炎的症狀極為相似,傷寒雜病論張仲景有用硝石礬石散治療黑疸女勞疸的條文,另中國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兩千年漢墓女屍,經檢查發現患有膽道結石,湖北江陵縣鳳凰山一六八古墓出土兩千一百八十四年前男屍,經武漢醫學院解剖發現生前患有膽石症。
膽石症是指膽道系統(包括膽囊和膽管)的膽汁分泌不正常,而漸漸產生結石引起的疾病。一般分為膽固醇性和膽色素結石及前兩種的混和型結石等三種結石型態。
膽石症的形成,與生活作息飲食與運動有密切關係,工作熬夜及一般學子夜間打電腦MSN聊天不睡覺,生活作息不正常造成身體膽汁(內分泌)的不正常,在飲食方面以訛傳訛飲食觀念,造成嚴重偏食,或膏梁厚味缺乏運動代謝障礙日積月累不得不病,人體肝解毒出來的產物即是膽汁,藉由膽管流入十二指腸最後由肛門排出體外,過剩時便濃縮儲存於膽囊備用,膽汁在腸道,負責分解脂肪成小分子,以利小腸吸收、另一功能則是潤滑腸道促進排泄,因此當生活作息、飲食、運動不正常造成膽汁分泌失調,人體健康的警報器即響起,飯後產生腹脹或吸收不良,漸漸的變成習慣性腹泄,或是排泄障礙形成便祕顯現初級症狀,症狀沒有解決久之第二道警報形成膽道即膽囊結石二級症狀,第三道警報症狀表現腹脹,上壓造成胸悶、氣逆偶現乾咳牽引頸部神經疼痛轉動障礙,或髖關結周邊神經疼痛一般被誤診為坐骨神經病變及骨刺,雖然嘗試骨刺手術開刀後,但膽石症依然還是存在,也因此人體第四警報啟動,表現心血管症狀產生相關心臟病變,第五症狀肝木剋胃影響脾胃不和睡臥不寧形成失眠,肝氣鬱結久之形成憂鬱症狀等精神病變,當然人體警報器不一定會依循症狀順序表現,甚至會影響甲狀腺產生相關病變,膽石症不只是肥胖者的專利瘦者兼之,總而言之膽石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以發病及未發病而論估計約佔有台灣人口70%之高比例,因現代醫學必須依賴B超等儀器,因此很多醫生無法先前正確診斷出而延續出多發病。在黃帝時代膽石症已經納入《內經》的記載,可見中國古代早已研發出治療膽石症的方法,也因此促使研究膽石症從五大醫術之首砭石治療方法尋根找起。

臨床研究︰
(A)中西醫的診斷方法分析
1、西醫的檢查方法︰只針對是否有結石的方法
a、膽囊造影法︰X光照攝膽囊膽管是否結石的檢驗方法
b、顯微鏡檢查法︰利用十二指腸消息子由口吞下後再從十二指腸吸出的膽汁用顯微鏡檢查是否結石的方法
c、超音波檢查法︰利用超音波儀器檢查是否結石的方法
d、身體檢查:鞏膜黃染,右上腹壓痛感,腹肌容易緊張,墨菲氏症陽性,有時會觸及腫大的膽囊或肝有腫大。
e、血液檢查:膽囊發炎時,可有白血球計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

2、中醫的檢查方法︰(1)常見病及(2)多發病由淺入深的分析
(1)常見病
a、難經六十八難說︰「腹內固定不移的硬塊為積,是五臟陰氣不暢所積,腹內游移無常的硬塊為聚,此為六腑之陽氣不暢所聚」。積聚是以腹內的硬塊,或脹或痛為主要的臨床特征的病變。
b、從脈診分析
依古醫傳承之「天元九道脈」脈理,切得下圖脈象:









(圖一)




「天元脈」判讀方法:
1、將人體觀想縮小成為寸關尺位置大小
2把人體解剖劃分成坐標系統,觀想(圖左)陽經氣由上往下行,陰經氣由下往上行,氣上下行走。
3、圖右觀想關部中心點感覺陰陽氣上下傳動,像風吹湖面產生波動之脈波撞擊湖面一塊大石(淤塞點),即往上突出顯出中脘位置積聚病兆點。
4、中脘位置積聚病兆點為初級症狀。
C、難經六十八難說︰「井主心下滿…」。因為井在臟屬木為肝,肝分泌膽汁若
肝失條達必鬱結,則中脘出現痞滿故心下滿。
當腹脹症狀一直沒有消除,將漸漸向上壓迫心臟,進入心下滿第二階段脈象。表現如下











(圖二)







脈象分析

1、依寸關尺正常脈形表示,應為寸脈脈高應高於關脈,關脈應高於尺脈。
如下圖














(圖3)





2、圖一脈象,關上部特別突出表現高於寸部,為陰氣淤滯聚在中焦肚臍之上,且向上壓迫心臟之象。
d、積聚型態一般先由聚的型態漸漸產生積,後又漸次產生積與聚混合型態,簡單的說經脈瘀滯產生聚,後造成器官或器質部位的積,影響器官運作功能。
脈象表現如下








(圖4)





圖(1)關上部游移無常的突出線為聚的脈象,圖(2)關上部膽管位置固定不移的突出點為積,代表已形成膽結石,與游移無常的突出線成為積聚之脈象,圖(3)膽管的積聚傳至心包,因少陽膽木積聚,木生火傳入少陰君火,漸漸產生心血管症狀。
(2)多發病
積聚型態由膽道積聚傳導路徑,有往上傳入心產生胸悶,甚至造成心血管病症,後再上傳甲狀腺造成甲狀腺相關病變,有的由心血管病變直接傳入腦,造成中風(血栓)腦神經病變,向下則影響坐骨神經疼痛,容易被誤診為骨刺或退化性膝關節病變。
脈象分析如下






(圖5)




判讀方法
圖(1)關上部游移無常的突出線為聚的脈象,圖(2)關上部膽管位置固定不移的突出點為積,代表已形成膽結石,與游移無常的突出線成為積聚之脈象,圖(3)膽管的積聚傳至心包,因少陽膽木積聚,木生火傳入少陰君火,漸漸產生心血管症狀,圖(4) 傳入甲狀腺造成甲狀腺相關病變,有的由心血管直接傳入腦,造成中風(血栓)腦神經病變,向下則影響坐骨神經疼痛,足部似扭筋不舒適感。

以下待續………

課程資訊-傳承講座1-10

針砭之道講座

1. 當董氏奇穴遇上古法針灸

2. 耳針新穴風水學

3. 董氏奇穴發揮

4. 古法針灸重現江湖

5. 古法針灸臨床驗案

6. 台灣四大門派之一華陀針法

7. 傳承脈法專修論壇

8. 砭石治療學之一撥脈法

9. 砭石治療學之二天元一氣法

10.華佗秘傳內功

課程資訊-傳承講座2


耳針新穴風水學





耳針新穴研究所傳承教法—耳針新穴風水學
中國醫學源自然,依自然法則而行,學耳針新穴也是如此,觀察自然界中的山與水,同樣的耳廓裡也有高凸的山,也有凹下去的溪谷一樣,借用簡單風水理論,自然也容易弄通耳廓的風水學,天地間各處山脈高低,形狀不一,人體耳廓也是一樣,每一個人皆有不同的耳廓形狀,也因此每個人耳廓穴位位置也會有差異,如何分辦,如何找尋此「龍穴」也正是本研究所特殊的傳承教法。


講座重點:
耳針新穴療法是簡單、易學又有卓效的美容、保健、治病、養生的方法。
耳針新穴是本研究所所有成員共同努力研究出的新穴位,它的尋穴方式及穴位異於一般國際標準穴,效果顯著。


輔助工具﹕
1. 針刺法:以本研究所自行研發之耳穴探測儀幫助確認耳穴,再以耳針電療機治療。
2. 耳穴貼壓法:以砭珠、溫灸貼布、中藥「王不留行」耳穴貼穴。
3. 本研究所研發專利特殊耳針夾。

上課時間﹕上課需時十六小時

講座內容﹕
1、醫療概論
2、耳針新穴的沿革與耳針新穴電療原理介紹
3、耳針新穴沿革與耳廓十八架構介紹
4、耳針新穴—耳垂區、耳屏間切跡區、對耳屏區
5、耳屏區、對耳屏內側區(一)
6、對耳屏內側區(二)
7、輪屏切跡區、耳甲腔區
8、耳甲艇區、對耳輪區
9、對耳輪上腳區、對耳輪下腳區、三角窩、耳舟區
10、 耳針新穴常用穴位介紹及驗案介紹
11、 耳針夾之製作


教學特點:
耳穴投影機教學、耳朵模型立體點穴、二人一組實體耳朵點穴,教一個穴位點一個穴位,說明穴位功效。

課程資訊-傳承講座1

董氏奇穴v.s.古法針灸講座

探究中國醫學必須鑽研古書,研習針灸者必須要師法古法、學傳承,遵照古法,遵照傳承,可得正確治病法則,免除不必要的嘗試與錯誤。

台灣針灸四大門派之一、二,董氏奇穴及古法針灸,當董氏奇穴遇上古法針灸,會發現董氏奇穴能輕易的溶入古法針灸裡,古云:「天上有多少顆星星,人體就有多少個穴位互相對應著」,每一個穴位可化五個穴位,董氏奇穴v.s.古法針灸的奇妙,都是去病的絕妙高手,講座將帶領您進入研習領域,認識兩者的神妙與異同。

現今針灸界的普遍缺失,在於只注重使用處方,不去探討為何用此處方的原因,對自己的判病技術沒有把握,甚至仰賴西醫儀器的診斷與數據,因此為西醫認為是不科學的醫術。中醫的傳承漸漸消失,造成學藝不精的情形,我們發現問題是出在老師而不是學生,借由董氏奇穴v.s.古法針灸課題,您將會讚嘆傳承醫術之美。

講座重點:(實用易學、自然記憶法無須強記穴位)

講座內容﹕

(一)古法針灸天元一氣導論

1、論生命觀緣起

2、天元一氣化陰陽來源

3、陰陽化五行六氣之運用

4、論六行六氣

5、五行六氣化十二經在古法針灸的重要性

6、天元一氣化二十四節氣與生命的關係

(二)董氏奇穴與古法針灸之對話

1、手太陰肺經

a. 手太陰肺經循行路徑在臨床上運用法門解秘

b. 為何陰井木、陽井金?

c. 董氏奇穴法門解秘

d. 董氏奇穴如何溶入手太陰肺經臨床運用

e. 天元六氣脈臨床脈學理論介紹

f. 手太陰經水與天元六氣脈在手太陰肺經正常與不正常脈形分析

h. 手太陰肺經不正常脈形如何用董氏奇穴及手太陰肺經經穴治療

2、手陽明大腸經

a. 手陽明大腸經循行路徑在臨床上運用法門解秘

b. 董氏奇穴如何溶入手陽明大腸經臨床運用

c. 古法論通關過節與攔截法觀念分析

d. 手陽明經水與天元六氣脈在手陽明經大腸病變脈形分析

e. 手陽明經大腸病變脈形如何用董氏奇穴及手陽明大腸經經穴治療

3、足陽明胃經

a. 足陽明胃經循行路徑在臨床上運用法門解秘

b. 董氏奇穴如何溶入足陽明胃經臨床運用

c. 古法針灸談治癌法則

d. 足陽明經水與天元六氣脈在足陽明胃經正常與不正常脈形分析

e. 足陽明胃經不正常脈形如何用董氏奇穴及足陽明胃經經穴治療

4、足太陰脾經

a. 足太陰脾經循行路徑在臨床上運用法門解秘

b. 董氏奇穴如何溶入足太陰脾經臨床運用

c. 古法下針手法頓針與拍管針區別重要性

d. 足太陰經水與天元六氣脈在足太陰脾經正常與不正常脈形分析

e. 足太陰脾經不正常脈形如何用董氏奇穴及足太陰脾經經穴治療

5、手少陰心經

a.手少陰心經循行路徑在臨床上運用法門解秘

b. 董氏奇穴如何溶入手少陰心經臨床運用

c. 手少陰經水與與天元六氣脈在手少陰心經正常與不正常脈形分析

d. 中醫與西醫在心血管疾病的優缺點分析

e. 手少陰經水與天元六氣脈在手少陰心經正常與不正常脈形分析

f. 手少陰心經不正常脈形如何用董氏奇穴及手少陰心經經穴治療

6、手太陽小腸經

a. 手太陽小腸經循行路徑在臨床上運用法門解秘

b. 董氏奇穴如何溶入手太陽小腸經臨床運用

c. 太極療法的運用

d. 手太陽經水與天元六氣脈在手太陽小腸經正常與不正常脈形分析

e. 手少陰心經不正常脈形如何用董氏奇穴及手少陰心經經穴治療

7、足太陽膀胱經

a. 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路徑在臨床上運用法門解秘

b. 董氏奇穴如何溶入足太陽膀胱經臨床運用

c. 古法針灸黃金比例治療法

d. 足太陽經水與天元六氣脈在足太陽膀胱經正常與不正常脈形分析

e. 足太陽膀胱經不正常脈形如何用董氏奇穴及足太陽膀胱經經穴治療

8、足少陰腎經

a. 足少陰腎經循行路徑在臨床上運用法門解秘

b. 董氏奇穴如何溶入足少陰腎經臨床運用

c. 洗腎治療法的陰謀論

d. 足少陰經水與天元六氣脈在足少陰腎經正常與不正常脈形分析

e. 足少陰腎經不正常脈形如何用董氏奇穴及足少陰腎經經穴治療

9、手厥陰心包經

a. 手厥陰心包絡經循行路徑在臨床上運用法門解秘

b. 董氏奇穴如何溶入手厥陰心包經臨床運用

c. 金角銀邊銅肚皮的圍棋針法

d. 手厥陰經水與天元六氣脈在手厥陰心包經正常與不正常脈形分析

e. 手厥陰心包經不正常脈形如何用董氏奇穴及足少陰腎經經穴治療

10、手少陽三焦經

a. 手少陽三焦經循行路徑在臨床上運用法門解秘

b. 董氏奇穴如何溶入手少陽三焦經臨床運用

c. 手少陽經水與天元六氣脈在手少陽三焦經正常與不正常脈形分析

d. 手少陽三焦經不正常脈形如何用董氏奇穴及手少陽三焦經經穴治療

11、足少陽膽經

a. 足少陽膽經循行路徑在臨床上運用法門解秘

b. 董氏奇穴如何溶入足少陽膽經臨床運用

c. 足少陽經水與天元六氣脈在足少陽膽經正常與不正常脈形分析

d. 足少陽膽經不正常脈形如何用董氏奇穴及手少陽三焦經經穴治療

12、足厥陰肝經

a. 足厥陰肝經循行路徑在臨床上運用法門解秘

b. 董氏奇穴如何溶入足厥陰肝經臨床運用

c. 足厥陰經水與天元六氣脈在足厥陰肝經正常與不正常脈形分析

d. 足厥陰肝經不正常脈形如何用董氏奇穴及足厥陰肝經經穴治療

13、任督二脈

a. 古法任督二脈循行與傳統說法不同法門解秘

b. 任督二脈正常與不正常脈形分析

c. 任督二脈不正常脈形對治方法

d.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擔截法在臨床上的運用

14、針灸手養成法 (心靈調養、先天靜坐、呼吸排毒法)

15、脈學專修論壇淺介

古代砭石針非侵入性的應用探討(論文摘要)

古代砭石針非侵入性的應用探討

[摘要]目的:
從扁鵲用針砭治病石刻圖像,及上古鬼臾區先師天元紀大論篇中“天元一氣”理論,探討古代砭石針非侵入性的應用。方法:用中華砭石研究協會監製之砭石針,運用“天元一氣”的方法,在疼痛治療上由果找因,還原古代砭石針的理論與實際應用。效果:由患者主訴疼痛位置,找出解決疼痛開關之鑰,用砭石針打開開關,並在五分鐘內消除或緩解疼痛。結論:扁鵲用針砭治病石刻圖像,間接證明中世扁鵲使用了砭石針作為治病的工具,引用上古黃蒂內經素問裏,天元紀大論篇中鬼臾區“天元一氣”理論的配合,對於治療疼痛,在臨床上實際運用有效,分析砭石的特性,證明了獨特的砭石針配合古代的“天元一氣”理論,具有臨床和推廣應用的價值。

引言:
砭石的故鄉山東,以微山縣兩城山的扁鵲用針砭治病石刻圖像最有名,畫石像手執針砭神醫,是半人半鳥的形象,砭石的產地記載著扁鵲治病的石刻圖像不是巧合,而是古代生活的寫照記錄,半人半鳥執針砭的神醫,是以刺的動作在治療,證明了古代曾經流行著用砭石針工具治病的方法,雖多數文獻研究砭石針只被作為刺破血脈,但依刺的動作來分析,砭石針應包含著侵入性與非侵入性兩種技術,侵入性與非侵入性的方法在民間被傳承著,例如侵入性的砭倉療法及演化現代的針術,非侵入性的技術演化成現代的點穴及一些按摩的技術等。
找尋古代砭石針非侵入性的應用必須引用古代的智慧,素問天元紀大論篇,說明著天指整個宇宙,元指原始元氣而言,並包含著無限大的意思,紀即規律。此篇論述宇宙中元氣不斷運動變化的規律。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明著六元即六氣,張景嶽說:”此六者,皆天元一氣之所化,一分為六,故曰六元。正紀,規律。此篇論述天元一氣化為六氣變化的規律。
《素問‧天元紀大論》鬼臾區曰:『臣積考《太始天元冊》文曰:『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謂也』。鬼臾區先師說我家十世相傳,一直在研究宇宙中元氣不斷運動變化規律這方面的道理,因此自然界萬物的生化與品類都明顯地反映出來了。從現代生理學看人體的組織演化,人體最小單位原子,組成分子化學架構,再形成細胞,細胞再組織成不同肌肉,肌肉再組成不同器官,由不同器官組成一個有系統的身體,人體內組織的生化與品類都明顯地分類出來,《太始天元冊》文曰:…五運終天…七曜周旋(日、月、木、火、土、金、水七星),人體最小單位原子裏電子、質子、中子不也是互相周旋,人體四肢及器官等組織,也會有如五星在天體不斷周旋著,四肢及器官等各自規類五星部位,古人一直在研究天體的規律,進而推演應用到人體的規律,從一氣化二陰陽化三元化五運化六氣化十二經筋,陰陽生化 一升 一降依循正常軌跡在旋轉著,因此當陰經路線疼痛,自然是找陽經路線治,手痛醫腳、腳痛醫手、陰病陽治、陽病陰治,是天元一氣法調整升降功能變化的法則之一,也是治療疼痛及治病的法則。

臨床資料
舉例:
(一)依天元一氣理論將人體後側足太陽經筋五星部位歸類如下圖:




















(二)疼痛位置:
患者主訴疼痛在足太陽經筋水星位置。

(三)治療位置:
陽病陰治,腳痛(屬足太陽經)醫手,找手太陰經水星位置治療(水星位置是手太陰經筋結點非尺澤穴)如下圖




















(四)治療手法:
運用飛經走氣手法,行六數者即陰為瀉法也。
瀉法:慢按快提算一數,六數者,每瀉必行六次 , 六六三十六數。
慢按快提:人之皮膚肌肉約分三部,初入三分為天部,再入三分為人部,又入三分為地部,衛氣在天部,營氣在地部,從營(內)取氣置到外部,即使地部之氣泄出天部也為瀉。

(五)治療手法順序:
左手手指找出手太陰經筋水星結點,運用上述飛經走氣手法,右手手執中華砭石研究協會監製之砭石針,慢按快提行三十六數瀉法,按壓力道以患者可以接受的按壓疼痛為准。

臨床情形:
在香港某學會授課時約有八十多位中醫師學員,學員要求現場實驗,特請學員裏十五名疼痛者上臺,由學員運用上述方法用砭石針打開開關,十四位元疼痛者約在三至五分鐘內消除或緩解疼痛,一位效果不明顯,經檢討無效原因系學員判別疼痛位置錯經所致(疼痛位置在足少陽)。

結果:
經過無數次的臨床,在不同的疼痛位置,消痛的效果幾乎達到百分百,目前已屆出書階段且已繪出天元一氣法人體掛圖,並已在臺灣及香港陸續開課中,希望使此砭石針還原絕技,全面在國際上獲得發展。

討論:
石刻圖可以看出把扁鵲神醫比喻一隻鳥手持針砭,意謂著砭石針工具的重要性,及運用砭石針行按壓補瀉的一種醫術,問題是一定要砭石針嗎?

以下我們將討論這特殊的砭石針及其分辨比較方法:
「砭」字當名詞與動詞使用的狀況多半與醫療、治療有關,若再從形聲字偏旁的「乏」字探討,將發現「砭」這個字偏旁從「乏」,不只是取其聲也取其義。
在古代射禮時,「乏」是一種皮革制的器具,用以保護唱靶者免受射偏弓箭的威脅,形狀有點像現代的屏風(圖一),唱靶人躲在「乏」後面,用旗幟作為唱靶的標誌,因為箭矢射到靶區時力量已經減弱,所以又稱之為「乏」。
因此「乏」字指的是一種像屏風一樣能吸收射偏箭矢一樣的負能量,而必須又像箭具有發射且能滲透入靶的力量,象徵著能發射並滲透入經脈一樣。因此「砭」字將「乏」與「石」字擺在一起,表示該石必須含有射線或磁波等能量,而此射線或磁波具有吸收及轉換走偏的病氣功能,再將正能量發射並滲透入經脈的功用。因此,我們認為具有吸收、轉換、發散與滲透功能的石材才可以稱之為「砭」。如沒有這些功能,就只是一般的石頭,而不能稱之為「砭石」,這是「砭石」與普通石頭的不同之處,砭石的產地在山東,扁鵲用針砭治病石刻圖也在山東,扁鵲神醫當然更沒有理由採用一般的石頭作為砭具。
天元一氣法肇始于黃帝天師鬼臾區,歷朝歷代部份亡佚,後於唐代王冰校注《素問》時稱“第七十一卷師氏藏之”,又稱“于先生郭子齋堂受得先師秘本”,王冰將此理論內容天元大紀論等補入於《素問》裏流傳後世,然後人懂得運用者鮮矣。
從王冰的先師秘本天元大紀論發現鬼先師的天元一氣概念,雖有理論但一般皆不會運用到臨床上,發現天元一氣的治療方法,臨床上消痛效果神效,病患的反應皆以太神奇表達,砭石針開針灸之先河,而且直接在體表上使用,不必像針灸時有針刺的痛苦。尤其它的不侵入性方法,對於一些怕扎針的病患是一個大的福音,具有臨床和推廣應用的價值。

砭灸爐基因療法治療癲癇病等先天不足病方法探討

砭灸爐基因療法治療癲癇病等先天不足病方法探討

[摘要]目的:
介紹古代的「基因治療法」治療癲癇病等先天不足病。方法:將砭灸爐(專利字號:大陸第445616號)工具配合針及灸用在治療癲癇病等先天不足病。效果:由癲癇發病及腦波檢查不正常至沒有皮質功能異常證據,沒有癲癎放電前後時間約一年半恢復正常。結論:古代的「基因治療法」是黃蒂內經太素理天元紀大論篇中“天元一氣”陽病陰治理論的延續,對於治療癲癇病等先天不足病,在臨床上實際運用有效,證明了先天不足、後天是可以調理,獨特的砭灸爐配合古代「基因治療法」具有臨床和推廣應用的價值。

引言:
美國國家衛生總署開發出的「基因治療法」,它的定義是:醫療人員「利用媒介體」(vector)補充體內不足基因的一種治療法。西方科學研究人員開發精細的基因操作技術(譬如將白老鼠身上的病毒加工成為媒介體),但大部份仍然停留在實驗階段,目前基因療法雖被世界各國用以治療多種疾病,真正提出具體資料證明獲得療效的只有美國國家衛生總署兩例ADA欠缺症(免疫能力先天缺陷),及日本北海道大學附屬醫院醫治六年出院報導一例,不過病人所患的ADA欠缺症並未完全治癒。西醫的基因治療方法研發及治療實驗費用龐大,風險性高,真正治癒率零,研究方向限於形而下(類似器官移殖上),對於如何形成先天不足的原因也只在形而下(例如免疫酵素缺乏),並且仍然停留在實驗階段。
作者論述的「古醫基因治療法」定義是:醫療人員「利用媒介體」補充體內先天不足的一種治療法。當患者體內五臟、六腑中原有之先天不足處獲得補充,五臟六腑始能行其正常功能,改變症狀並產生對抗疾病的能力。患者的症狀獲得改善後,要根治必須視患者「先天不足」的多寡漸進補充。西醫與古醫皆強調「媒介體」的重要性,只是使用的方法卻大大的不同,因此效果也相對差異甚大。
西醫只有三百多年歷史,古醫卻有三千年,可見三百多年前的中國,延續生命、維護健康的方式並未曾使用西醫的方法。古醫的「基因療法」應歸功於古代醫學家的研究,在黃帝時代已經納入《內經》的記載,說明先天不足須要後天調理。中國地域幅員遼闊,也因此在不同地方演化五大醫術:砭、針、灸、藥、導引按蹻等古醫治療法。癲癇病最早記載於中國的《黃帝內經》,屬於遺傳病(古稱胎病),《傷寒論》也曾記載專治免疫功能降低、抵抗力不足,受內因、外因影響演化過程而產生深淺不同的疾病,可見中國古代早已研發出治療先天不足病(今醫所謂的先天免疫能力不足)的方法。

臨床資料:
臨床對象:
江Χ蓉,84年Χ月Χ日生,住臺灣臺北縣汐止市樟樹一路Χ號ΧF
發病原因:因學校功課未完成,被媽媽大聲責備,驚嚇後發病,93年7月7日及94年2月13日,癲癇發病兩次。


臨床工具:
以艾草及臺灣東磬砭石公司製作的砭灸爐為「媒介體」。

臨床步驟:
將艾草置於砭灸爐之上方後點火,藉新砭石吸收、轉換、發射、滲透之特性,將燃燒的艾熱轉換為人體皮膚可接受的溫度,艾草一球燃燒時間約30分鐘,以兩球為一次治療,漸進補充患者「先天不足」。如下圖

砭灸爐尺寸:
上圓直徑10公分
下圓直徑19公分
高9公分。









西醫檢驗結果:
94年2月26日初診以後,症狀漸漸消失,三個月後腦波檢查尚未正常
95年7月22日腦波檢查正常
96年8月16日,追蹤腦波檢查正常,報告如下:

此腦波(EEG)檢查包括由Choral Hydrate誘發的清醒與睡眠記錄。清醒腦波顯示在後(皮質)區有高度規律化8-9Hz, 25-50Uv的活動,這些記錄是對稱的,過度換氣與聽覺刺激並未引發任何不正常。在兩側中央區有雙側同步化睡眠梭狀與重直尖波,光刺激並未誘發任何不正常。未發現癲癎形式腦波活動或電壓抑制現象
結果解釋:沒有皮質功能異常證據,沒有癲癎放電。結論:無特殊發現。


中醫檢查過程與結果:
一、 從脈診分析:
腦部元氣進入來源是由五臟六腑門戶控制,因此古醫切脈在左手腕橈側寸關尺的尺部檢查經脈陰陽氣血循行,依「四宗脈」浮、沉、遲、數分析六氣之太過或不及,稱為「六氣脈」。癲癇病案例「六氣脈」如下圖:











左手尺脈侯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此症顯現足少陰、太陽二經元氣動力不足,因此元氣供應腦部不足,屬「腎陽虛」之脈象,腎陽之所以不足,是因足太陽腎門先天注入元氣不足造成。 依古醫傳承之「天元脈」脈理,切得下圖脈象:









「天元脈」判讀方法:
1、將人體觀想縮小成為寸關尺位置大小。
2、把人體解剖劃分成坐標系統觀想陽經氣由上往下行,陰經氣由下往上行,氣上下行走。
3、圖右觀想感覺陰陽氣上下傳動,像風吹湖面產生波動之脈波撞擊湖面一塊大石(淤塞點),即
往上突出顯出器官病兆點。
4、〔華陀先生內照圖〕一書記載:病從心起計有嗜忘、『癲病』、心氣病…等九種疾病或症
狀。因此我們觀查在心點位置,短脈表示病兆點系因受刺激驚嚇之印記脈象。
5、足少陰腎元氣本已不足,間接影響同氣手少陰心元氣也不足,無法承受驚嚇,造成病因。

二、從體表診斷分析:
在體表上看到肚臍突出如下圖:94年7月診臍檢查,肚臍有凸起現象,為先天性子宮、卵巢發育不全,陰陽失衡腎間動氣,屬先天腎氣不足。


















開始運用「天元一氣法」陽病陰治及砭灸爐工具,治療以後癲癇症狀未再發生,恢復中肚臍漸漸往下凹照片如下圖:














討論:
(1)古醫先天不足與西醫DNA討論
細胞為生物的基本單位,生物學的一個通則是所有的細胞都具有某些基本的活性,不同功能的各種細胞聚集組合形成組織,不同的組織結合形成器官,生理學根據不同的構造與功能,區分體內約有200種不同細胞,以廣義的執行功能區分四大類屬:肌肉細胞、神經細胞、表皮細胞、結締組織細胞。執行特定功能細胞若不完整,也會間接形成不完整的器官(五臟六腑),進而影響到人體運作功能。
而維持著細胞的『完整』及存活,是基因治療法的一個重要法則。但基因治療法不能只用類似換血方式的消極方法,而應調整不完整的細胞,使其漸漸恢復特定功能。每個細胞內的遺傳物質主導該細胞蛋白質的合成,這些密碼都貯存在DNA內,在細胞分裂時複製,並遺傳到下一個子細胞。DNA是一種基因訊息,就如古醫所說的「先天」一樣,先天不足就如DNA分子基因訊息的改變(突變),造成遺傳疾病。

(2) 古醫「砭灸爐」治癲癇病等先天不足病理論
古醫理論已達到圓融境界,時下研究中醫者無論理論或臨床似乎無法超越古人智慧,十四經脈循行記載督脈一支統諸陽之海,注入分支絡脈左右各兩條,即足太陽經,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室等為五臟六腑之門戶開關,是補充先天不足元氣進入的重要門戶,『先天不足、後天調理』,治療方法理論依循大自然運行陰升陽降原理,內經記載著督脈陽經病(陽不降)症在陽用陰經任脈治,補充原本缺乏的(基因)後,臟腑功能恢復便能使症狀改變或產生對抗疾病的能力。
以下分析陽病陰治的基本原理:















十四經發揮循行路線: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其支別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行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

據清《周氏經絡大全》督脈篇原文記載:
任脈三八督脈三九,自協陰陽之數。此經共五支,左右各二支,內有一絡連前後,綱領諸經,不得不於此纏固。此雙支,絡腎在後,又前循莖管,入篡內乃複後行,故篡間後動前陰必發。此經據針家十三穴治癲狂驚癇,俗所謂瘋病。蓋督主陽氣,風寒濕邪入而傷之,壅塞元陽,耗散真神,如太陽被風、霧而不明也。 (附左圖)





古代醫家記載督脈專治『癲』狂驚癇之病,但並無敍述實際治療癲癇病的操作方法,現代醫學指出腦部控制人體臟腑功能,但卻忽略腦部元氣來源的重要性,五臟六腑之門戶開關,是元氣進入管道,元氣不足影響腦元氣不足,無法完全統理臟腑功能,形成癲癇病症狀,藉由砭灸爐傳入特殊的微量元素及滲透能力,由神闕特殊部位從陰引陽進入到命門,再由督脈絡於足太陽路徑進入腦部,當腦部原缺乏之元氣補足,癲癇病症狀消失,儀器檢查自然腦波恢復正常。

(3)
如果說癲癇、先天不足病症是遺傳病,用現在的醫學語言說它是在某一個DNA缺少正常組合架構,既然是缺少,理應補足以利五臟能量傳動功能之正常運轉,不應使用治標不治本的思維方法醫治,癲癇及先天不足病所產生的症狀,無非是警告我們「人體先天不足」的警訊,此警訊即是人體的一種自然警報機制,但現今醫學違反自然機制,治療策略朝向如何關閉警報器,而不尋找警報器發聲的原因。我們發現吃了不正確的藥物,只會破壞原有正常的機制,產生所謂的醫源性疾病,使其病上加病,一病未除一病又增,治療就更加困難了。時下一些癲癇、先天不足病患家屬多認為採用中、西合治可增添治療效果,殊不知一邊加分,一邊減分,除不足的現狀維持外,又增加新病,真正得不償失。癲癇症狀是一種腎的先天不足警報訊息,後天補足後警報器就自動關閉,是一種自然的規律。腎的元氣進入門戶不只一個,位置會依不同的年齡層開不同的門戶,斟酌調整使用部位即可療愈,所以癲癇、先天不足病等病症並不可怕,只要遵照古醫理論靈活運用,採取正確治療方法,完全治癒是非常可能的。

古經筋術「一撥脈法」介紹


消除疼痛其實只要經筋一撥就能辦到
─古經筋術「一撥脈法」介紹
李相諒 中華砭石研究協會創始會長

總希望做到「讀者看完這篇論文就能學會操作經筋,快速為病患消除疼痛」。因為運用經筋的方式消除疼痛,就是這麼樣地快速有效。就像下象棋、打雙陸,簡單的規則講一講,雖然對原理並不完全清楚,但立刻就能上場下棋。尤其是針對目前的外科或手術後的疼痛,只用藥物壓制疼痛感,終究不如中醫骨傷科的手法及外敷藥來得有效,這方面是目前外科手術醫生所缺乏的,吾人認為中醫骨傷科在未來還有很大一片前景。
經筋治療原理可以歸結到最簡單的陰陽二氣調節,所以操作手法上多數不是在患部而是在健側,如手陰經上頭後,足陽經再下行,如果手部經筋閉塞,下行足部的經筋就會因為經氣量減少而慢慢形成淤積,淤積的點即是痛點,所以我們不處理痛點而處理閉塞處。因此腰背痛或腿部、膝踝處疼痛,經筋的操作治療位置是在遠離痛處的手部,這又有避免痛處再度發炎的優點。除了治療疼痛之外,由於經筋本就是經脈路徑的結構組織,所以經筋治療還有引經氣回臟腑循環的作用,雖經筋不言臟腑,但還是能治療臟腑病變。
「快速見效」、「內外通治」就是操作經筋的優點寫照,所以如果骨傷科能加上經筋操作的快速手法,不但能治療疾病,還能節省醫療資源,這將會是患者與醫界的一大福音,因此本文儘量簡化原理說明,而著墨在經筋的操作上。

一、古經筋原理與筋病表徵
「經筋」這個系統與「經脈」不同,從名稱上來看,《靈樞》將〈經脈〉、〈經別〉、〈經水〉、〈經筋〉別立篇章,很明確地將「經筋」與「經脈」區隔,可見它們研究的標的是不同的。字書言「筋」者:「肉之力也」,「肉中之脈理也」,「筋肉也,筋骨也」,「大腱也」,「肉中之力,氣之元也,勒固于身形也」,「筋在骨肉之間而似肉,其用則為力」。「脈」者:「血理分回行體中者」,「水道也」。是則「經脈學」的研究標的是氣與血的循環系統,「經筋學」的研究標的是肌肉、骨骼的組織系統。而經筋雖然以組織研究為標的,其特別處還在透過組織修復,而能讓經脈循環還原,所以不只外科治療,內科的治療效果也極見效。
經脈是氣的循環路徑,經筋是路徑的結構,由於中醫學認為造化人體的氣、血二元常常是無法分開論述的,所以「經絡」有時又與「經脈」混稱,考《素問》、《靈樞》各篇章,並無「經絡」的名稱,是則「經絡」為「經脈」、「經別」、「絡經」、「血絡」之統稱。由於「經筋」被認為不包括在「經絡學」這一個系統內,自古研究「經絡學」的學者也甚少言及「經筋」,卻因此反而讓現代學者有機會將「經筋學」成為一個獨立系統來研究。

1.1經筋是調理經氣的管道
經筋不言臟腑,但卻是調理經氣的管道。十二經脈十二氣,源於臟腑五行六氣。以氣論只有六者,共手足之別而合為十二經。以太陰氣為例,《靈樞‧經脈》云:「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經文的文眼在「出」與「入」二字,論述經氣淺表與深層的位置,與針刺的深淺有關。而「經筋」不言臟腑,是十二經氣在體表肌肉層通過的路徑,《靈樞‧經筋》云:「手太陰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于魚后,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胸里,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肋。」,經文的文眼在「結」字,是筋肉之所結,發而為病兆點,多半在關節處。人體關節就如同水道的分流處,而分流點因為水量的減少,最容易發生土壤沉積,如果上游閉阻,水流量減少,下游最易產生淤積的地方就是在分流點,中醫常說「痛者不通,不通則痛」,所以一旦陰經閉阻,在陽經的關節處最易產生病理性產物沉澱而發為疼痛,這時只要能使閉阻的陰經暢通,沉澱的病理性產物自然會被稀釋、沖刷,而回歸正常的體液循環,所以在調理經氣的管道─「經筋」上撥開閉阻,很輕易地就能令關節處的疼痛消除。

1.2痹痛的經筋與治療的經筋不同
經筋之為病,主要是痹病,其表徵則是痛。五臟病痿而經筋病痹,《素問‧痿論》云:「五臟使人痿」,是則痿從內而合病於外,為內所因也;痹從外而合病於內,為外所因也。因為經筋之所結恆於關節處,稱之為「節結」,所以痹痛的表現多半發生在關節部位,所謂「痹」者「閉」也,天之風寒濕三邪,邪閉而為痛,是則現代醫學所稱之「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皆屬筋病範疇。
痹病表現為痹痛,痛感是因為神經傳導物質與組織液的滲出與浸潤,在組織間因閉阻而無法從體液循環中排除而產生。在剛開始的時候,一些小的沉積物質會在局部產生微弱的痛感,這種痛感很輕而且發生時間很短,很容易排除,有時候甚至只要站起來動一動,或在痛處抓一抓、捏一捏,痛感就會消除。一旦沉積過久,沉澱物過多,則會引起強烈的局部疼痛,甚至會影響關節的靈動,更嚴重的會使關節無法曲伸,這時候的治療則視關節處的沾粘或纖維化的程度而須要不同的療程。如果閉阻一直不排除,不但關節無法曲伸,還會因為養份的輸送量不足,肌肉就開始萎縮,再嚴重的就會使得骨骼變形,這種情況則須要更長的療程。經脈的循行是環環相扣的,一經長時間閉塞會影響到另一經脈的循環,所以久病之後通常不會只有一條經脈閉塞,在多經閉塞的情況下,人體機能降低,免疫力不足,一些併發症就會接踵而來。所謂「善治者治未病」,經筋治療的方法既然操作簡單,當然儘量是在初期的疼痛時就予以治療,若是已經久病的患者,也應該要耐性地、持續地治療,氣血與養份的供應恢復正常,一段時間之後,萎縮的肌肉與擠壓變形的骨骼也能適度地復原。《靈樞、周痹》云:「風寒濕氣,客於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痹發,發則如是」,經文中所說的「沫」,指的就是這些滲出物與組織液。痛感神經的傳導(神歸之)主要是刺激我們身體的免疫反應,加速血液循環來稀釋、排除這些閉阻,由於血液循環加速與血管壁摩擦,所以體熱會上升,這就是經文「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的意義。因此我們建議無論是健康者或是一般疾病患者,最好的保健方式就是養成持續運動的習慣。
由於閉阻發生在肌肉組織間,所以筋病不會直接傷及五臟,《素問‧痹論》云:「帝曰:『內舍五臟六腑,何氣使然?』,岐伯曰:『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筋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肝。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肌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脾。皮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由於天之風寒濕三邪,干人臟腑之五氣,而邪薄於五臟之間,即〈注〉所謂「干臟氣而不傷其臟真,故曰『舍』曰『客』」。雖然初期的筋病不會傷及臟腑,但長期的筋病卻會因為經氣的不通而影響臟氣的運行,所以臨床上我們將筋病分為「痹痛」與「客病」兩類:第一類在單一筋病的「痹痛」時,可以運用對應的經筋,在三分鐘內瞬間消除疼痛。而數條筋病引起的「痹痛」,除了在對應的經筋上操作,還必須在病經的本經上用撥筋的方式處理。而「客病」不只是要疏通經氣,還要調理臟氣,因為牽涉到臟氣的調理,至少須要三至五次的療程。

為使讀者容易對照,我們依陰陽、上下的對應原理,將痹痛的經筋與對應治療的經筋製表如下:

發生痹痛的經筋 痹痛的名稱 治療使用的經筋
足太陽之筋 仲春痹 手太陰之筋
足少陽之筋 孟春痹 手少陰之筋
足陽明之筋 季春痹 手心主之筋
足太陰之筋 孟秋痹 手太陽之筋
足少陰之筋 仲秋痹 手少陽之筋
足厥陰之筋 季秋痹 手陽明之筋
手太陽之筋 仲夏痹 足太陰之筋
手少陽之筋 季夏痹 足少陰之筋
手陽明之筋 孟夏痹 足厥陰之筋
手太陰之筋 仲冬痹 足太陽之筋
手心主之筋 孟冬痹 足陽明之筋
手少陰之筋 季冬痹 足少陽之筋


二、古代筋病的治療工具與手法
筋病的成因是經道閉阻,稱為「節結」。筋病的治療方式當然就以打開經道為先,稱為「解結」。《靈樞‧刺節真邪》云:「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于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人體骨骼肌是由單一細絲狀的肌纖維所平行排列而成,藉由離子濃度的改變,造成的電生理活動來驅使肌纖維產生收縮與放鬆的動作,經脈循行的路徑大多走在肌肉與肌肉間或肌肉與骨骼間,當肌肉變形或產生沾粘時,經脈絡自然就不暢通,而經筋閉阻所產成的病理性變化,就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經脈的暢通,也就是有「橫絡」產生。正常經脈沒有經筋「橫絡卡壓」產生時,一般不會受病。反之經筋「橫絡卡壓」會使經脈閉阻,在經筋病灶點以上的經絡會出現瘀滯泛濫,以下則會氣血虛下,這時必須審視橫絡所在,用砭石針治之,此法稱為「解結法」,古代稱為「一撥脈法」。人體的經道猶如河道,臟腑猶如河水的源頭,水源沒問題而河道淤積,就會形成氾濫與改道,本經初期的氾濫,尚可在本經治,一旦改道而形成他經氾濫,則痛徵在他經,治卻在本經。這就是為什麼在臨床上,我們常見在痛點施治無效的原因。

2.1古筋病治療工具─砭石
針對筋病治療工具的研發,在臨床研究上吾人認為以「砭石」為最佳。因為砭石振波頻率與經絡相仿,實驗上放置砭石與普通石塊作用於手太陰原穴後,在膻中部位的紅外線熱像顯示,砭石作用後溫度上升明顯,普通石塊溫度變化不大,這種差異是由於砭石的結構、特性、成分和作用的特殊性所致。該實驗詳載於本人湖南中醫學院博士論文《砭石文獻探討與新砭具實驗和開發研究》文中。
又砭石加熱後可作為熨熱工具,若筋痹夾寒而痛,譬如河道結冰,此時熨以砭石,仍為解結之法,《靈樞•刺節真邪》云:「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鑿凍;善用針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脈凝結,堅搏不往來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溫,冰釋凍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脈猶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調合其經,掌與腋,肘與腳,項與脊,以調之。火氣已通,血脈乃行,然後視其病脈,淖澤者刺而平之,堅緊者破而散之,氣下乃止,此所謂以解結者也」。因為「砭石」的特殊性質與結構,作用於經筋的治療上是一種十分適合的工具。
但須要注意的是:砭石治療大多為瀉法。《聖濟總錄》云:「大抵砭石之用,其法必瀉」,《宋史‧趙鼎傳》云:「如人患羸,當靜以養之,復加攻砭必傷元氣」,砭石治療大多為瀉法,因為以砭石撥動經筋時,會帶動經脈的氣血運行,所以體實者在操作後,會感覺到全身舒暢,當天晚上會很好睡,而體虛者在操作後,雖也會感覺到全身舒暢,但是當天晚上睡覺可能不易入眠,甚至會出現暈眩感,這是因為砭石的治療為瀉法所致,所以在體虛者的治療上,建議加上砭爐,用砭灸熱熨法補充不足的經氣。

2.2古筋病治療手法─一撥脈法
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描述:當扁鵲經過虢國時,得知虢國太子死亡,中庶子說:「上古之時,醫有俞胕,治病不以湯液醴灑,針石撟引,案撫毒熨。一撥見病之應,因五臟之輸,乃割皮解肌,決脈結筋,搦髄腦,揲荒爪幕,煎浣腸胃,漱滌五臟,練精易形」,文中闡述在比扁鵲更久遠的上古時期,有醫者俞附,治病不以湯藥醴灑,而以砭石為治病工具,利用砭石加熱後行按法及熨法,在身體上的肌肉、頭部、脊椎、胸腹部施治,使得「循經感傳」恢復正常的路線與規律,不再橫行別出,使患者精氣神恢復,而達到治病的功效。這種「循經感傳脈法」又稱為「一撥脈法」。
「循經感傳脈法」的創始人是黃帝軒轅的醫臣俞胕,《漢書˙藝文志˙方技略》云:「大古有俞胕,中世有扁鵲,漢興有倉公,今其技術暗味」,文中所說的技術,即指「循經感傳脈法」。倉公複姓淳于,名意,是傳承「感傳脈法」的最後一代傳人,意受傳《扁鵲脈書》,此脈書包括了:〈脈書上下經〉、〈脈法奇咳〉、〈揆書陰陽外變〉等篇。在〈脈法奇咳〉篇裡的「奇咳」指的是在正常的循經感傳中,應是由下往上縱行到達頭部,如果在上行的途中因橫絡而趨病變為橫行或下降,則稱為「別絡」或是「奇絡結」,在倉公傳授弟子王禹時描述說:「教以經脈高下及奇絡結,當論俞所居,及氣當上下出入,邪正逆順,以宜鍼石,定砭灸處」,而利用「一撥」的方法來操縱或改變橫出於常軌的「奇絡結」,則稱為「奇咳術」。
1993年在四川綿陽市雙包山,涪江之畔,發掘西漢木椁大墓內,出土一件身高28.1 cm 的經脈木人,至今為止是世界上所發現最早標有經脈流注的木質人體模型,研究指出此「培水經脈木人」應屬於先秦時代,其全身塗有黑漆並以紅色漆線繪出十條縱向的循行路線,但無文字及經穴位置標示,從木人的立體圖形可知,當時已有一定標準的具體經脈循行規範。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代《足臂十一脈灸經》與《陰陽十一脈灸經》中,也僅記載循行路線而無穴位及穴名,因此推斷經脈與穴位的發展應屬兩個各自獨立的系統,而且經脈發展的年代應早於穴位的發展。
在經筋的研究過程中,我們認為:十二經脈循行的定調很可能是由經筋發展而來,也就是說:古人先有經筋的認識,後來才發展出連通臟腑的經脈。因此,我們將筋病治療方法上溯到黃帝時期的俞胕,而從古籍中發掘出「一撥脈法」,並詳細記錄於拙作《砭石治療學之一撥脈法》一書中,總歸而言,治療手法最簡單的方式是:先找出(表一)的對應治療經筋,依經筋循行啟脈,然後行「按、壓、撥」三法(如圖四),在第一類的單一筋病痹痛,可瞬間消除。數條筋病引起的痹痛,只要在病經的本經上再行「按、壓、撥」三法,仍能瞬間消除大半的痛感,幾次的操作後也能完全復原。此處限於專文的篇幅,這裡僅僅略述「經筋」與「一撥脈法」的大要,希望能有拋磚引玉之功,吸引更多學者菁英,共同研究發展傳統的中國醫學。

2009年8月5日 星期三

砭灸爐用於治療小腦萎縮症

西方醫學論述:

小腦萎縮症西方醫學的正式名稱是脊髓小腦運動失調症 (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屬 於退化性的一種疾病,患者的小腦、腦幹和脊髓會產生退化性萎縮,小腦是我們中樞神經系統中重要的一個構造,它的功能主要控制動作協調,肌肉張力協調,以及 姿勢和步伐的控制,小腦有了病變時就會無法很自然地完成一個動作、在執行一項動作時速度也會變慢,其中最明顯的就是運動及平衡失調,肢體搖搖晃晃,動作精 確度差,走路形狀宛如企鵝,因此又被俗稱為企鵝家族西醫臨床上的症狀依病症的深淺分為小腦萎縮症十七種型態。患 病原因被歸類為一種家族顯性遺傳神經系統疾病與基因變異有關,一般患者在成年期發病,發病年齡大部份從二十至四十歲開始,西方醫學目前尚未有根治的藥物與 方法,只有把重點放在復健治療方向,使患者盡可能維持現狀最高的生活自理能力。西方醫學論述的重點,說明對於小腦萎縮症,在治療上一籌莫展不知所措。

中醫角度論述︰

小 腦萎縮症為何會小腦、腦幹和脊髓會產生退化性萎縮,如從發病年齡來探討,大部份從二十至四十歲開始發病,正值青狀年發育已屆完成為成年人,照理並非完全先 天發育不全而應是後天損傷失調引起,現今醫學有一通病,當一種病無法治癒及檢查不出病的成因,往往推向遺傳病或基因突變,於是無法治癒也就變為理所當然 了,小腦萎縮症不是遺傳也非基因病變,從臨床上我們發現患者有因工作勞累,有因運動過度造成勞損,有因減肥(並非女性專利)及長期熬夜打電腦耗損精力,漸漸形成肢體神經系統不得養而發病,羅馬不是一天造成,小腦萎縮症也不是突然生成的。

小腦萎縮症中醫是可以治癒的,但不能依賴西醫的診斷及藥物,否則一病未完又另生醫源性疾病(由藥物引起的病變) ,現代中醫學強調辨證論治的重要,但更應以脈為師,切脈的程序中,會由脈的訊號指示病的實際成因,以及十二經脈的生化不平衡導致生病的原由,以下簡單試論小腦萎縮症病之形成前後二種脈象︰

(一) 小腦萎縮症尚未被檢驗出時,患者已有小腦萎縮症的脈象顯現︰

(放圖 小腦萎縮症尚未被檢驗出時,患者已有小腦萎縮症的脈象顯現)

說明︰

左關侯肝膽,左尺侯腎膀胱,左手關尺二脈沉無力、甚至無脈動,代表肝腎兩虛,腎氣陽虛供應腦部能量不足,腦能量不足無法命令運動神經行使正常之功能,神經元力不足造成下達指令遲緩,腎水生肝木,今腎水本身不足便無法供應肝木,筋屬木故筋不得養,因此表現出肌肉僵硬及運動平衡失調。

() 核子共振儀器(MRI)檢查證實之小腦萎縮症的脈象︰

(放圖 核子共振儀器(MRI)檢查證實之小腦萎縮症的脈象)

說明︰

左 手表現脈弦有力兼數脈,代表肝氣鬱結兼裡中虛之脈象,寸下心點位置瘀阻血行上頭不暢,漸次影響腦部不得養,腦的運作能量補充與耗損產生失衡,為保護腦的使 用功能,人腦自然啟動保護機制,暫時降低小腦功能減少耗損能量,因此受病,故寸上小腦位置短脈出現。心為君主之官,腦聽於心之領導,黃帝內經有云︰「心者 君主之官也,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故寸下心點出現短脈,心點位受病訊號,心受病自然影響腦之功能,結論患者症狀為失眠、中虛、憂鬱症、心氣供血功能 降低,君主無能指揮腦,腦能量不足影響小腦,因此MRI儀器檢查出小腦萎縮現象,治療方向理應思考造成小腦萎縮的原因。

如 果說癲癇病屬先天不足,那小腦萎縮病應屬後天失調,殊不論先天與後天,但其脈象雷同,皆為腎氣不足所引起,雖病名不同,實際成病殊途同歸,故砭灸爐能有效 的治先天與後天能量不足的病變,現時美國、台灣、日本、中國內地都正積極研究治療小腦萎縮病變,近年更提出的「幹細胞移植」方法,也許可能是一條出路,但 砭灸爐何嘗不是古中醫學的一種「自然幹細胞療法」,且畢竟白老鼠是白老鼠、人是人,實驗與臨床是有所差距,臨床治療效果會講話的,當您運用了砭灸爐,自然 會贊歎古人的智慧。

小腦萎縮病變治療法︰

(1)針砭並用先消除患者失眠等不舒服症狀再將艾草加於砭灸炉之上方后点火放置在臍中藉新砭石吸收、转换、发射、渗透之特性,将燃烧的艾热转换为人体皮肤可接受的能量,直接輸入腦部,艾草一球燃烧时间约30分钟,以两球为一次治疗,渐进补充患者提升腦部陽氣,腦能量供需平衡後,才能啟動恢小腦功能,小腦萎縮症狀方能消除。

(2)小腦萎縮病症屬慢性病,病變形成過程猶如下樓梯,治病也必須如爬梯階,一步一步向上走,無法用跳階方式,必須循序漸進,也就是說要有療程時間方能恢復,因損傷程度不一,療程時間也不盡相同,中醫學理論是圓融的,運用自然法則治病才是正道。